首页 > 学习园地 > 理论探索
《中国人大》对区人大积极推进武昌古城建设的做法予以报道
发布时间:2014-04-04 04:04    打印

 

810,全国人大办公厅主办的《中国人大》第十五期以《护一座城  续千年史》为题,对武昌区人大积极发挥市区代表的作用,围绕中心,深入调研,广泛讨论,凝智聚力,加快推进武昌古城建设的做法予以了报道。

附:《护一座城  续千年史》全文

 

 

 

 

护一座城      续千年史

 

公元223年,孙权依蛇山修筑夏口城,这就是武昌古城的根基。沧海桑田,绵延1790年的历史。其间,璀璨的楚文化、浪漫的黄鹤楼、辛亥首义文化,积淀了根深叶茂的文化之城,不曾被纷飞的战火摧毁,却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湮没,怎不让人扼腕?

如何守护一座千年古城,续写厚重凝练的武昌历史?

2013428,历经1个月调研,13易其稿,一份《深入推进武昌古城保护和改造全面启动武昌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调研报告,由武昌区人大常委会郑重提交区委。报告一经提交引起强烈的震动,武昌区委书记王立评价:“区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成果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具有很强指导性、操作性的好报告!”

“在我眼里,这不是一份调研报告!而是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为延续历史共同谱写的咏叹调!”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京松感慨万千。

 

 “会考”结缘

保护武昌古城的呼声,可回溯到2012116日。

当日上午1030,武昌区机关七楼议政厅,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 35位组成人员正襟危坐,李长安等两位市人大代表回原选举单位述职。

李长安代表信步走上发言席,从容地打开电脑,一组组精美的PPT图片展示了一年来工作的足迹。述职话音刚落,在座的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就有话说。

“我建议两位市人大代表在今后可以多参加武昌代表团组织的各类视察、调研活动,特别是在市区代表联动这块上做点文章。”市十三届人大武昌代表团第一组组长金建涛抢先发言。

“每年开区人大会议都想见市人大代表,今天机会来了,我想提一条建议。”汪洋委员心情有些急切,他说:“不知道武昌代表团的市人大代表是否分配到全区的13个代表组?如果能以辖区为单位,就近分配的话,市区人大代表就可以经常一起交流和沟通,也能快捷地将人民群众的呼声带到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去。”

测评后,李长安起身再次向委员们深鞠一躬,他说:“刚才有委员提出,建议市人大代表能参加区人大代表组的活动,我积极赞成。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愿意到粮道街代表组。因为那里有昙华林风情街,尽管这条街有浓郁的武汉风味,但还处于建设期,还没有进入丰收期,我将尽我所能,推动昙华林风情街的发展,向全市人民展示昙华林的至美。”

会后,有委员对李代表笑着说:“要说昙华林,您可以和我们武昌区的王琨代表结对子!他一直就很关注昙华林的保护呢!”

 

初访古城

20121121下午,几位神闲气定的行人走入昙华林,边走边看边拍照。

这条饱经沧桑的老街,古朴而又幽静,位于武昌老城东北角,螃蟹甲与花园山之间。1200米长的老街周边,散落着50多处“百岁以上”的“老房子”,密度之高,市内少见。

    走在前面、发问最多的是市人大代表李长安,旁边年长些的是连任了四届的武昌区人大代表王琨,武昌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进、邹琴,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周水平等也一道陪同着。代表之间并不熟识,但目的是相同的——为昙华林这条老街的发展出谋划策。选择昙华林作为突破口是两级人大代表就保护武昌古城达成的共识。

此前,昙华林早已排上武汉十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名录,整体保护和改造从2004年启动,历经前后三期工程,面貌大为改观。但用8年的时光来评判,仍觉得力度太小。

穿过一道中式牌坊,是一片依山而建的北欧式建筑居民区。而这正是120多年前瑞典基督教在武昌建设的传教基地,武昌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外国领事馆。

   “没有想到,昙华林有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么浓郁的艺术氛围!”李长安惊叹不已,偶尔夹杂着叹息,“现在的保护和发掘还不够,昙华林应该能更好。”

在粮道街生活了58年的区人大代表王琨代表也非常认同,但困难在于,高层次打造和保护这个历史文化街区所遇难题,并已非区级政府一家之力所能解开。

翻开武昌区政府2012年核定的“昙华林52处优秀历史建筑使用情况一览表”,显示“未维修”的有31处,“已拆建”的6处,曾经小有名气的“半园”、得胜桥老店面等,如今已踪迹难觅。现存的40多处房屋产权又分别归属多个单位或个人,回购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

 “规划迫在眉睫。”王琨认为,昙华林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一旦失去,将无法弥补。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需要引起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像打造楚河汉街一样打造昙华林。”粮道街工委副主任赵显臣强调说:“不能把遗憾留给后人。”

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刚刚施行,李长安表示,抓住契机,要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为昙华林的发展建言。

 

信诺进言

今年18日上午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武昌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内,武汉市人大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长安发言结束,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李长安代表向市长唐良智直言不讳地大声疾呼:昙华林一条街的老建筑,若再不加紧保护,武汉文脉资源就被活活“糟蹋”了。

李长安现场展示PPT(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的程序),数十张他到昙华林拍摄的照片,令现场在座的市长和代表们蹙眉叹息:除了仁济医院、石瑛故居等部分历史建筑得到较好修缮,很多珍贵的老建筑缺乏保护,显得杂乱破旧,甚至出现裂缝、坍塌。比如,徐元乾故居杂草丛生;瑞典教区分割给56户居民居住;建于1921年的翟雅各健身所,为武汉市现存最早的三座体育馆之一,也年久失修……

“虽然这几年武昌区大力打造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投资1.9亿元,但这还远远不够,连十分之一的保护都没做到。”说到此处,李长安言语激动。他说,昙华林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1.2公里的古街留下52处历史文化建筑,是一部活的武汉近代史书。

“我一个搞地质的都关注昙华林了,希望市长能好好关注。”李长安说,他关注昙华林,源于一位长沙朋友的一句话:昙华林这么好的地方,为何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唐良智频频点头,“昙华林比汉口江滩更有特色,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他说,将带领相关部门到昙华林认真调研,“并请李教授当我们的顾问,一起研究如何规划,一定要保护好昙华林,并做好武昌古城的保护。”

会后,唐良智走到李长安跟前,想要一份PPT

无独有偶,在同一代表团的市人大代表夏颖向大会提交《关于深化武昌古城建设的建议》,保护武昌古城引起共鸣。

 

激浪千层

人大会议结束,但保护武昌古城的热度不断升温。市长唐良智听完武昌团审议,就向武昌区委书记王立表示,希望武昌加紧保护古城。

“会后不到一周,区委就决定将专题调研武昌古城保护的任务交给区人大常委会。”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京松坦言,接过调研任务时感到责任重大,“面对这么多的嘱托,人大常委会的调研一定要有水平,有深度、有操作性,才能够对于古城保护发挥作用!”

区人大常委会立即成立调研小组,陈京松亲自任调研组组长,组织了一批专业人员参与调研和报告的采写,三个月,报告数十易稿。

“尽管如此,我们还希望听一下代表们的高见。在召开了一系列专家、学术、工作讨论会后,我们邀请了几位市区人大代表就本次调研再次听取意见。”陈京松解释。

由于多年从事城市规划研究,来自武汉大学的市人大代表黄经南主动和武昌区人大常委会联系,希望借助外脑拓展古城保护工作的思路和视野。326日,他专程邀请国际城市设计领域知名专家罗杰.特兰西克教授,一同前往武昌区昙华林历史风貌街区,考察风貌街区内特色艺术建筑。

“黄代表的主动‘参战’丰富了调研的科学性。”武昌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进笑着说,“区人大常委会也特别欢迎市区代表联合调研这一方式。”

327上午,武昌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了古城保护调研专题会议,市人大代表夏颖、黄经南纷纷结合各自的专业特长出谋划策。针对时下“造城运动”,夏颖代表直言:“武昌古城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城要侧重于保护而不是推倒重建!”她认为,可以将古城保护分门别类成立课题研究组,进行专项调研,将历史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古城保护是需要大量的资金的,仅谈保护,那只是空中楼阁不现实,还是要划一部分区域作为商业发展为古城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保护一座城,续写千年史!武昌的古城不仅仅是武昌的,对于武汉市、湖北省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区人大代表王琨饱含深情,这个为昙华林鼓呼数年的老代表对于即将启动的武昌古城保护充满了期待。